绿化养护必备——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即为病害。


一、植物病害的分类,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1、侵染性病害


  由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线虫、螨类、藻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在侵染性病害中,真菌性病害约占病害的80%。侵染性病害能传播蔓延。

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其中由菌类引起的,称为病原菌;被侵染的林木,称为寄主植物。


2、非侵染性病害侵染


由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失调,水分过多或不足,温度过高或过低,日照不足或过强,药害以及遭受环境污染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也称生理性病害。

植物患病后一切不正常的外部表现称为症状,症状包括生病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病原物在生病植物上所产生的特征性的结构体称病征。病状是识别植物各种病害的重要特征,病部的病征是鉴别病害的重要依据。

非传染性病害和病毒病只有病状而看不到的病征,真菌病病部上能看到霉层、白粉、黑粉、锈状物、絮状物、小黑点、小颗粒等病征,而病部有溢浓的常常是细菌病。

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病症是病原体在植物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分为以下五类:


1、变色  即叶片褪绿或变色(变紫、发红等),最常见的是叶片局部褪绿发黄,而有的地方仍然绿色的花叶病和叶片全面发黄的黄化病。

2、坏死  植物的各个器官都会由于病害使局部细胞死亡,组织发褐坏死。如叶斑、穿孔、叶枯、干癌、溃疡、根腐等。

3、腐烂  是植物组坏死并伴随结构的破坏,特别是植物的花果、肉质容易发生腐烂。腐烂分软腐、湿腐和干腐三种类型。

4、萎蔫  有全株性的、也有发生在局部的单个枝条或部分叶片的萎蔫。引起萎蔫的原因是根部组织被破坏、病菌堵塞或毒害。

5、畸形  生病植物有的植株矮化、丛生,也有的是各个器官发生畸形。如叶片卷曲、皱缩、根部肿瘤等。


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侵染循环和侵染来源,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受初侵染的林木上,病原物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继续扩大侵染及其以后的各次侵染,统称为再次侵染。再次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在林木病害中,只有少数无再侵染病程。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再侵染来源则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2、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此阶段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3、到次年开春时,病源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以侵染物传播的动力可分为二类:自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了解和掌握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规律,对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侵染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时期。


1、侵入期:从病原物萌发开始到建立稳定的寄生关系止。

2、潜育期:是病原物从寄主夺得生存条件、扩展、发育的时期。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如叶斑病。

与此相反,病原物入侵后便扩展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系统侵染,病毒、类菌质体以及少数真菌和细菌的扩展属于这一类,如枣疯病、青枯病、榆荷兰病。

一般来说,局部侵染引起局部性病害,系统侵染引起系统性病害,但也有少数例外。潜育期长短相差甚远,多数在10天左右。叶斑病短至数天,枝干病害长约十几天至数十天,活立木腐朽病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3、发病期:随着病原物侵染的深化,引起寄主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表现出各种症状。症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侵染程序的结束。


三、寄生性分类,按林木病原生物寄生性的强弱可分为四类:


专性寄生:直接从寄主的活组织中吸取养分,病原物只在活组织中扩展。如林木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属专性寄生物。

强寄生: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如疫霉菌、外子囊菌、外担子菌和黑粉菌。

弱寄生:先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再从死组织中吸取养分,获取营养的方式是腐生性的,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如引起杨干腐烂的板栗疫病菌、杨树黑腐皮壳菌,以及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这部分生物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不能侵害活的林木,专营腐生生活。多数木材腐朽菌属于这一类型。

图文内容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